上物流城找好专线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在于坚持;坚持一下也不难,难的是坚持到底。
河钢矿业矿山设计院充填采矿研究室副主任胡亚军,用十年时间坚持在矿山充填采矿理论与工艺研究的道路上跋涉。从学者到科技带头人,从跟着师傅干到创新充填模式在国内金属矿山首次实现由传统断续模式升级为连接充填模式,由一个人荣升河北省二级创新工程师到带领整个团队成为省级创新工程师团队,胡亚军一路播种收获不断。然而他把这一切都归功于集团支持,他说能在河钢这样大的技术平台驰骋,自己无比自豪,要在技术创新的路上继续前行。
● 深耕产线 向行业难题亮剑
胡亚军有很多标签——技术尖子、创新能手、业务多面手,最近他又获得了“河北省二级创新工程师”称号,是河北省冶金行业中首批获得认证的。
这是对他多年致力于矿山充填采矿理论与工艺研究的肯定,更成为激励他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升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充填工艺团队建设的动力。
石人沟铁矿是河北省冶金矿山第一座充填站,走出了矿山无废开采的绿色路径。成功背后凝聚着胡亚军无数心血和汗水。“胡工,充填站溢流水跑混,没法进砂!”“胡工,搅拌桶跑浆,怎么办?”回想起在石人沟铁矿充填站的工作,胡亚军觉得往事历历在目。在建设石人沟铁矿充填站的819天里,他没休息过一天,每天都要面对新问题。无数次上下反复登砂仓、钻天井探空区,跑漏了两双鞋,穿坏了3身工装,甚至连睡觉都辗转反侧想着怎么畅顺充填系统。
一次路过浓缩大井,连续工作的浓缩机让胡亚军脑洞大开——浓缩机可持续工作,那么充填站呢?胡亚军翻阅了大量技术资料,到冬瓜山铜矿、草楼铁矿等地实地考察,向当时在国际充填领域的知名院校专家朋友咨询,能否将断续放砂系统升级为连续工作的充填站。
物流人成就好专线有人对他的大胆做法提出质疑,但他进行充分论证后,坚信这将是充填领域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变革。
他带领课题组成员对充填能力、料浆浓度、灰砂配比、充填倍线、料浆输送等工艺参数进行反复论证,创造性提出了控压助流、低位放砂理论和弱化造浆等充填领域新理念,最终设计出一套以“全新充填工艺技术观念”为基础的改造方案,在国内金属矿山首次实现了由传统断续模式升级为连续充填模式。
胡亚军以尾砂特性为出发点,摸索出充填输送最佳运行参数,自主研制了尾砂管道输送装置,解决井下充填料浆长距离输送难、易堵管难题;优化仓体放砂管和造浆系统结构,解决了放砂浓度、流量波动大,无法实时控制难题;开展井下充填采场配比、滤水管和封堵墙优化研究设计,保障了采场充填体后期强度稳定,最终完成了充填站全部调试,这些攻关、改造在国内外充填领域里都是全新尝试。
到目前为止,石人沟充填站处理尾砂400多万吨,空区充填350万立方米,成为中国冶金矿山行业的标杆典型。
● 实践求索 让技术落地生“金”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能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产线,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胡亚军始终努力的方向。
由于河钢矿业面临露天转地下的现实需求,任务面前,胡亚军主动请缨,加入到《复杂环境金属矿露天转地下充填开采与尾矿内排协同技术研究》项目中来,主攻全尾矿高效连续充填关键技术研究、充填配比试验等。
在研发过程中,他发现现有的AB组充填系统不能同时运行,设计理念是开一备一的,致使他的研究再次遇到技术难题。“那么就变革设计理念!”多年的技术经验积累让胡亚军瞄准了充填系统的大脑——DCS中控系统。“胡工,这可涉及了自动化专业知识,不能随便动呀!”胡亚军又遭到了质疑,他知道充填DCS中控系统价值上百万,稍有差池整个生产链都会瘫痪,但他相信这将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
胡亚军通过专业书籍、现场学习、观看视频讲座等方式,进行了两个月魔鬼式集中学习,通过低压电气控制原理回溯法,捋顺了DCS中控系统运行线路、节点、数万个英文程序,摸清了近600个控制点功能,成功解锁两套充填系统控制回路,使其可同时独立运行,每年可以多充填66万立方米采空区,多处充填干尾砂60万吨;并完成了《全尾砂胶结充填自动控制集成系统研究》,为行业同类型企业提供良好示范,给工艺智能化改造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复杂环境金属矿露天转地下充填开采与尾矿内排协同技术研究》项目,首开国内外露天转地下充填矿山先例,解决了露天转地下衔接部位采场充填接顶技术难题,推动了我国金属矿山向绿色矿业快速转型。该项目直接创造经济效益3.13亿元,2016年获得河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并于今年4月份被列为河北省2017~2018年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项目,获得100万元政府资金支持。
河北省科学技术厅这样评价:该成果技术先进,创新性突出,效益显著,示范性强,推广应用前景广阔,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胡亚军努力让技术落地生“金”,使科技成为企业调结构转方式的第一推动力。
他在进行地下开采超大能力全尾砂充填系统方案及关键技术研究时,将研究成果成功应用到司家营矿区充填系统设计,创新提出“先试后推,以点带面”的充填站建设模式,将国内外单充填系统最大能力80~110m3/h,大胆提高至200m3/h,实现国内能力最大,减少充填系统22套,节约资金1.17亿元。
他带头研究《基于TRIZ理论超大能力全尾砂充填工艺创新研究》项目,首开行业充填工艺理论的“百科全书”,成功揭示了充填工艺内在规律和原理,凡是遇到充填实践难题都可由这一理论进行方案求解,大大加快了国内充填系统创新进程,获得省创新经费15万元,为集团首次成功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为企业减免税费10万元。
物流好专线一网连中华胡亚军不断创新技术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篇,带领团队获得专利20个,培养省级创新工程师6名……年仅34岁的胡亚军因长期过度工作患有严重颈椎病、肩周炎,但回首往事他分秒必争、不留遗憾,展望未来他信心满满、继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