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沂站]

(物流城)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平台应该如何创新呢?他给了个案例!

Click:1982 日期:2017-11-07 09:21:26

上物流城找好专线 从强势的平台,到相对比较开放共营的平台,这何尝不是行业里的一个小小创新?

平台主体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在进行着细微的改变,许多人都在不断摸索之中,是不是谁先完成了“黄金比例”般的设计,谁就最有可能引燃数以万计的中小微物流企业的激情?

前几天,在一个活动上,结识了一位从教师的岗位上下海创业的物流老板,怀着诸多好奇和疑问跟他攀谈起来。
1
一位物流老板的流水账

他经营广东省内短途专线业务—--广州到惠州。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逐渐做起了三条往返甩挂线路,广州到惠州、惠东、惠阳,他给记者列了一笔他每月都会算的账:

❶公司有员工46人,网点5个,自有提、派送车辆十来部,机动叉车好几台。

❷公司每月平均营业额约100万,平均纯利5.8万,不包括机动叉车和自有车辆磨损折旧。

经过十几年的物流洗礼,他的身上依然没有丢掉教师的风范,衣着整洁,鼻梁上架着厚厚的眼镜,爱谈政治和经济,交流时会亲切和蔼的注视着你,彷佛在等着你吐出那个课本上的标准答案,让人一瞬间恍若回到了高中时代。

他坦言,一年风平浪静,平安无事的情况下,才能勉强赚些钱,倘若碰到多些破损、丢货、雨水打湿、车辆着火、人员受伤等意外情况,辛辛苦苦一两年的血汗钱,可能就得“打水漂了”!

相信这不单单是这家物流公司的真实处境,更是无数中小微物流公司的缩影。

这位物流老板,于2017年10月20日,加盟了一家智慧物流平台,成为其惠州区域“区镇合伙人”。
2
为什么加盟智慧物流平台?

该老板坦言,自己的甩挂是广州到惠州、惠东、惠阳直达,专车直送到各乡镇。同时也收乡镇去全国各地的零担货。经营这个往返专线十来年,感觉越做越吃力,越做越迷茫。

◆感到痛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货量总是没有计划性,很难建立灵活有效的经营机制。

货量少时,到点也得发车,空仓产生很大浪费;货量多时,需要临时外调车辆,价格高昂,有时算算,多出来的货物运费还没有外请车费用高,多劳了反而少得,做了许多“无用功”。

2)竞争激烈,同质化经营严重,在货主面前没有话语权。

3)操作人员多,成本逐年增加,利润逐年走低。

4)物流巨头纷纷推出快运、供应链、重货物流等产品,蚕食专线和三方的业务市场。

5)建立业务团队开拓业务,成本太高,且业务不稳定,流失严重。

那么,广州有那么多的物流平台,他又为何偏偏对这家情有独钟呢?

3
物流人成就好专线 该平台有何不同之处?

◆坊间流传一种说法:

经营专线企业,一年365天,基本全年无休,但是仍然有个魔咒无法打破——淡季经营收支持平或亏损,旺季拼命加班加车,却又受限于场地、人手、车源和货源结构,终究无法抓取太多利润。所有,有大的专线企业,却鲜有强的专线企业。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种:

1)固定成本投入较多,为了消耗重资产,只能拼命扩大规模,后来发现,反而规模越大,利润率越低。

2)运营技术含量低,对人工的依赖大,效率低下,问题频出。

3)信息闭塞,不能提前觉察到所在区域上游企业的变化趋势,趋之若鹜者众,持续差异化布局者寡。

4)数据处理能力差,个体之间戒备心理强,山头意识强,难以共享情报,主动整合,优化经营和运力,难以共建,故而难以共享。
 
对于许多物流人来讲,都希望打破淡旺季的魔咒,充分利用自有资源,平衡全年的营运量,这就需要足够多的运营产品,足够广的深度协同,足够大的市场话语权。从这个角度出发设计的产品,在推广上面就会受到“本地化企业”的欢迎。
 
◆此平台是一家“专注于回程车运力整合”的物流+互联网公司,据记者了解,其提供两种经营方式:

一种是整车业务,这个是靠APP运营,系统自动运行来盈利;

另外一种是零担业务,前期靠合伙人进行本地市场的开发,自有车辆进行操作,跟其之前的业务相叠加;后期利用平台上的社会运力,就近匹配,拼车运营,直发后端优质专线。
 
在货量和运力充分匹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系统,进行城际间的点点直达,规避原有广州枢纽集散的方式,减少装卸次数,降低货物流通成本。
 
随着业务规模越做越大,管理的幅度越来越宽,因为植入了相应的算法,借助线上自动化运营的工具辅助,调度、客服人员也不会大量增加。

除了手机APP之外,该平台还设计了一款名为“99TMS”的智慧物流管理系统,主要用于加盟的区镇合伙人服务大客户,用于区镇合伙人给精选专线、空运、国际物流等运力下单,为区镇合伙人提供经营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等功能。
 
该平台的创始团队有深耕物流细分市场多年的资深物流人、有具有多年国际贸易供应链服务的物流人,专业的IT团队和从事三方、专线多年的物流人。

据记者了解,其2015年已经获得了中科招商集团和前海宝创资本的投资,最近又在广东启动了“区镇合伙人”的加盟计划。
4
平台创新,路在何方?

该公司创立于2014年,其时正是车货匹配平台第一波兴起之时,大量资本涌入,一度好不热闹。
 

图:省省智慧物流平台创始人 刘凡军

经过三年的洗礼,许多新兴企业早已不见踪影,该公司创始人刘凡军也坦言:

「这三年其实做的挺不容易,从单纯的车货匹配转到公路物流服务平台,都是为了让物流人更好的做物流。物流行业的未来就是智能化、无人化,我们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他抿了一口手中的普洱,眼光透过玻璃窗飘向远方,若有所思的轻声道。
 
寻找区镇里的优质物流公司—--那些活得还好,但是又比较痛苦和茫然的小微三方,在不干预他们“原生态业务”的基础之上,提供另外一种互联网产品给其经营和维护。

在他们自己“挑水”的同时,提供给他们架设“自来水管道”的工具,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也许三五年以后,他就能成为当地的小霸王。

这种思路能不能走通?一切都要交给时间去检验。
 
从强势的、控制欲强烈的,动辄罚罚罚的平台,到相对比较开放的、耐心打磨自己核心产品、把选择权和自主权返还给加盟商、依靠不断优化的算法提供和成本最优追求,争取更多、更广范围内拥趸的平台,这何尝不是行业里的一个小小创新?

前几天看到一组数据,说广州石井物流圈物流园集群经营总面积约6.6万平米,即1000亩,专线公司约3500条,三方约8000家,每天吞吐货量约10万吨,有平台企业30多家。

假设这组数据是接近真实的,那么这30多家平台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同质化竞争之后,势必要转而进行差异化发展,最终谁会做大做强?谁会逐渐消亡?可能就取决于今天的经营重心和产品定位。

物流好专线一网连中华 平台主体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在进行着细微的改变,许多人都在不断摸索之中,是不是谁先完成了“黄金比例”般的设计,谁就最有可能引燃数以万计的中小微物流企业的激情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