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城)德邦安能围堵,顺丰通达夹击,资本冷视,专线应该如何求存呢?
Click:2011 日期:2017-11-09 09:57:541
上物流城找好专线 日益艰难的生存环境
市场变化,客户需求多样化,挤压专线生存空间!
过去十年,随着淘宝与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兴起、壮大,网购成为一种常态,随着客户消费习惯的改变,倒逼制造厂家从线下铺渠道、选择与发展区域经销商,到线上线下并行,再到线上销售成为主流。
随着生产厂家销售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大批量少批次发经销商仓库的运输模式逐渐变少,小票多频次送货上门、送货入户的物流需求成为主流,生产厂家对网络平台化的物流依赖性越来越高。
这就是在德邦保持60%增长的前提下,百世快运、安能仍能超速发展、迅速做成相当规模,完成货量赶超的市场原因。
B2B到B2C,这种去中间化,要求专线从点到点、到点对面,从辐射目的场站20KM到辐射一个城市的乡、镇、村、街道、楼盘的全覆盖,甚至是附近城市的乡、镇、村、街道、楼盘都覆盖,这恰好是专线最不擅长的。
除了送货范围广外,送货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家电童车等要求送货入户、开箱验视;家俱要求安装、送到工厂要求分型号卸货;有些无尘工厂甚至要求承运商自带装备(一次性的鞋套、帽子)等等个性化的需求。
不仅到达,收货环节也对物流承运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票货要求免费上门提货、提货要求快速响应(德邦规定一个小时响应,百世快运一些加盟商要求半个小时)、要求带人装车、现场开单甚至是电子单并打印凭证等等。
技术进步,让专线进一步边缘化:过去几年,IT技术在物流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最典型的是各种系统实现对接、移动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如手机APP、便携式打印机、扫描巴枪、电子面单等),实现了运输可视化。
近两年,智能机器人、无人仓、无人机、无人车也开始粉墨登场。尤其是各种平台的大数据,让数据说话、通过数据来运营,如壹算科技可以通过数据来实现智能配载、智能路由,让传统专线依靠调度的经验来配载逐渐弱化。
当然各条专线的老板也有觉醒的,重视先进技术的力量,但单条或几条线路的专线公司很难象百世一样动则投入几百人去研发系统及各种物流应用技术。专线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望洋兴叹。
2
巨头扎堆、站队,专线被漠视
前有“丰鸟”大战,顺丰与菜鸟互掐,京东来声援;后有“京天”互怼,京东不仅将天天快递,也将百世、圆通、全峰等排除在外。
吃穿住用行及与之息息相关的物流,过去几年成了阿里与腾迅之间的角力场,要么向左,要么向右,中间的群体也只是偏安一隅。
相对于主流大块头的大动静,专线未达到一定的体量,只能呆一边不声不响,最多把这些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被完全无视,爹不亲娘不爱,更加增加了专线群体的不安全感。
3
物流人成就好专线 专线该如何吸引投资?
1)资本入场,频遭冷遇
2016年1月到2017年8月20个月的时间,物流行业共融资近1570亿人民币。17年7-8月超过220亿元。这些资本,不是投向快递、快运、电商物流、同城配送、新理念的货运O2O,就是投向物流科技、物流设备、生鲜配送、冷链物流;既然无一家投向了传统的专线领域。
初期一条专线的成功,更多的是靠老板、老板娘的勤劳与贴近市场的服务。门槛低,有一两个主客打底就可以迅速将一条专线上量、独立发车。而且大多数专线都是一本糊涂账,一年是否挣钱、挣了多少,年底才见分晓。
所以资本去投资或并购专线是小概率事件,老板一出走,另起灶炉成功的可能性比投资并购成功、持续经营下去的可能性更大。
如何吸引投资,长成资本青睐的样子,是这些成长中专线的一大难题。
2)政策变化,倒逼专线升级
象9.21限超、查环保、还有营改增、金税四期、清理黄标车、某些城市清查三轮车等,无一不在深刻地影响着物流行业。要求专线跟上改革步伐、合法合规经营。
任何一项改革,专线发现以前赖以生存的的主客、配载利润都深受影响,过去多少年引以为傲的经营法宝不再灵光,也倒逼专线升级。
3)规模小、人才少
专线一般在5%的净利润,还是建立在小三方、自主送货上门的散客等不开票的前提下。
3000万是一个坎,可以达到过百万的利润,活得比较好;6000万是另一道坎,算小有规模,大部分专线很难迈过亿元门槛,人才瓶颈、客户瓶颈、资金瓶颈、同行恶性竞争都在制约着专线的发展。
小、散、乱、差成了专线领域代名词,刚毕业的科班学生更愿意选择平台型大公司,人才缺乏,断代成了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
初期创业成功靠胆识,后期持续经营盈利上规模靠团队与制度建设。但更多的“货一代”随着年岁渐增、利润日薄,根本不想他们的后辈走上专线经营的老路,不说普通人才,就是老板都已经断层。
综上所述,市场、技术与政策都在倒逼专线升级。先知先觉者胜,后知后觉者平,不知不觉者败。变则通,通则久,破茧才能重生。
4
专线突围战早已开始
尽管环境困难,时局艰辛,仍然有部分专线克服种种困难,突围成功,成为引人注目的明星企业。
企业案例01
■ 合:过去不少的专线联盟前赴后继,鲜有成功。
联运汇在顺德乐从、龙江的家俱市场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特色道路。25家专线统一成一个品牌,市场开拓争先恐后,每家专线相当于多了另外24个业务员。
统一品牌、统一系统、统一公关,他们开发了联运快运(干线)、联运到家(安装)、物流管家(商家)等全链条产品,使送装一体化、可视化,更好的服务于商家。
从2014年开始,3年间营收做到13亿元,25家不同线路的专线联合,线路补充、互相进步,避免了恶性竞争,3年内都得到了快速增长。服务为先、数据至上、商贸逐梦三步曲,联运汇的路越走越精彩!
企业案例02
■ 转:志鸿物流曾经是华南专线界的一颗明星,为提升利润与时效自购车辆,一举成为沙太路自有车最多的专线公司。
因为与顺丰快递结缘,发现做车队承运商利润更高、赚钱更快,而且市场空间更大。转型大车队,一举突破专线的天花板。
今年又参与百世共建车队,现在也是三通一达这些快递平台及其众多上规模的加盟商的运力承运商,志鸿物流,志存高远,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专线转型之路,16年营收近15亿元。
企业案例03
■ 变:霄邦物流2012年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从云南市场切入专线,通过专业服务,精心打造精品汽运与精准卡航业务,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将服务做到更优质。
又联合志同道合的专线实现同线路全通道、网络化,避过了同质、低价、恶性竞争的陷阱,经过五年的深耕,在云贵的偏线市场做到近5亿的年营业额。
企业案例04
■ 川浙物流:胡湘华,80后小伙子,09年成立川浙,走了不少弯路,后来定位做同行货优先,让链条上的三方、运力都能赚到自己的利润份额。
专线快递化、干线航班化,从成都出发,加快在浙江二三级城市布网。每年花30%的利润投入到IT上,不断进行系统升级,让运输完全可视化,是笔者目前了解的最先进最适合专线用的系统。
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单省单边线路,去年营收超1.3亿。今年7月,成都发四川单边日均能发20个挂车。
联运汇、志鸿、霄邦、川浙只是阶段性突围的明星,也有不少专线,比如运水果生蔬、运煤、运汽车配件等特色领域、不断深耕,走出同质化、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走出个性化的路,由于产品的小众,形成优势后在小领域活得很好,只是曝光率低,很少人知道。
物流好专线一网连中华 三分之一长大、三分之一维持、三分之一湮灭,专线的分水岭已经到来,顺势而为,变革救生,才能成为不被淘汰的三分之一!